面朝黃土背朝天,素來是我們談到農民時的第一反應,在我們的固有印象里農民總是代表著粗糙、貧瘠...在4月9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“轉型中的農民與農村”分論壇上,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未來愿景——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;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;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
農村“空心化”、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凸顯,培育農村的鄉土人才,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就顯得至關重要。“有專家認為,如果一戶職業農民能夠有100畝地的經營,那我們全中國的土地大概有2000萬職業農民就差不多了,這是一個很好的愿景。”
傳統農民與職業農民
傳統農民,或者說是身份農民,就是我們刻板印象里的農民形象,質樸卻粗糙,勤勞卻貧窮。這個農民更多的是因為身份的“烙印”而非自主選擇,就像很多走出校門便進城闖世界的鄉村青年,他們中很多人連一天農活也沒干過,然而別人和他們自己都把他們看成“打工的農民”,也就是我們所說的“農民工”。相反,在六七十年代,城市青年下放到農村插隊務農,但不僅不會有人稱之為“農民教師”(如稱“農民工”那樣),而是稱呼為“知青”。就是在當年,“知青”與“農民”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是兩個概念。
新型職業農民則是以農業為職業、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、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。相對于傳統農民,意味著“農民”成為了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,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。新型職業農民可分為生產經營型、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。
“新老農”身份轉變助力鄉村振興
鄉村振興戰略自十九大提出以來,一直受到普遍關注,如今已經成為了網絡熱詞之一。當然,鄉村振興這個戲要唱好離不開唱戲的人,沒有人鄉村振興也就只是一句空話而已。然而,農村的“空心化”和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了一個我們無法避免的關鍵性問題,“50后”種不動地,“60后”種不好地,“70后”不愿種地,“80后”不會種地,“90后”不談種地的尷尬景象卻是普遍事實。
誠然,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,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,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是一個必然趨勢。但是,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以及農業機械的進一步發展,農民工等各類返鄉下鄉創業人員也越來越多,職業農民正慢慢步上正軌。新老農的身份轉換,意味著整個農業行業的轉型升級,尤其是農機的使用更是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。農民不再是又苦又臟又累的了,他們也能像普通上班族一樣,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去奮斗,還在在上班之余的時間去補充和充實自己的專業技能。
人才隊伍建設,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
基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不斷發展,人們接收消息的渠道也在不斷加寬加深,職業農民不僅僅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,還需要懂經營、善管理,如大學生村官、大中專畢業生、農村創業者、返鄉農民等都是成為職業農民的主力軍。
重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,加大三農干部培養力度,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,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,引導支持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,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。
小結
培育新型職業農民,是讓農民告別傳統的“身份”稱謂,從事一份體面、令人羨慕的職業。發展現代農業,職業農民要擅于利用新技術、新運用,把這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,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品牌力。但同時,職業農民們由于普遍產業規模較大,承擔的自然和市場風險也大,因此,對技術指導、政策扶持和市場服務等都有著強烈的需求。
據吾谷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