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共云南省委辦公廳、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《云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并發出通知,要求全省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。
云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
(2022—2024年)
為加快提升全省農村居民收入水平,提高城鄉發展的平衡性、協調性,推動實現共同富裕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本行動方案。
一、總體思路和目標
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,把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鮮明導向,夯實農民經營凈收入、全力擴大工資性收入、積極增加財產凈收入、合理提高轉移凈收入,多措并舉,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,推動全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,加快縮小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及與全國的差距。2022—2024年,力爭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,由2021的0.75:1分別提高到0.77:1、0.8:1、0.85:1以上,年均增速位居全國前列;到2024年,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穩定在42%左右,工資性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21年的3261元縮小到2000元以下,財產凈收入、轉移凈收入接近全國平均水平。
二、提效挖潛,鞏固拓展經營凈收入
(一)聚焦農業重點產業,穩步提高種養收益。全面實施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,堅持穩量、提質、增效,提升產業化、規模化、標準化、品牌化水平,實現農產品優質好價,提高農民從初級農產品獲得的收益。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,積極申報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、現代農業產業園、農業產業強鎮,扎實推進重點產業基地建設,持續抓好“一縣一業”、“一村一品”建設,提升規模效益。發揮廣大農業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隊伍作用,著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,提高農民種養水平,提升產出效益。組織引導農民加入各類生產、加工、銷售、儲運合作社,組團發展,分享組織化紅利。
(二)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,拓展收入空間。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旅游消費需求,以城市周邊、旅游環線的特色鄉村為重點,積極發展城市“周邊游”、“周末游”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,圍繞農村田園景觀、特色村落、少數民族文化、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等元素,用好茶葉、花卉、水果、林木、油菜、水稻等景觀性優勢特色產業資源,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“賞、食、享”融合的多產品開發,拓展功能、豐富業態、創新場景,促進當地農民在游客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消費活動中獲得更多收益。
(三)挖掘鄉土特色產業,多渠道增加收入。因地制宜發展刺繡、扎染、木雕、蠟染、大理石工藝品、銀器、紡織物、陶器、斑銅工藝、玉雕等手工藝品,開發鄉土鹵制品、醬制品、豆制品、臘味、民族特色奶制品等傳統特色食品,培育一批家庭工場、手工作坊、鄉村車間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。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、設計師、藝術家、鄉村工匠等參與鄉村手工藝創作生產,支持鼓勵傳統技藝人才創辦特色企業,推動鄉村特色手工業規模化、品牌化發展,提升附加值。三、量質并重,全力擴大工資性收入
(四)增加農民工數量,提高外出務工比例。落實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,用好東西部協作機制,與長三角、珠三角等重點地區及其重點企業搭建“點對點、一站式”信息對接平臺,擴大省外轉移就業規模。引導省內農村勞動力從鄉鎮向縣城、縣城向中心城市、中心城市向省會城市梯度輸出。鼓勵創建彰顯本地區特點的勞務品牌,帶動就業創業,省級在資金安排、以獎代補方面給予支持。到2024年,全省農民工數量占全省農村勞動力比例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、達到1100萬人以上,省外就業農民工比例提升15個百分點以上、達到40%以上,農民工月均工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。
(五)加強精準培訓,提升農民勞動技能水平。深入實施“云品工匠計劃”、“鄉村振興技能人才計劃”、“云南技能提升培訓計劃”等,深入開展實用技術、職業技能、創業能力、電子商務等培訓,有針對性地開展養老護理員、社會體育指導員、健康照護師、家政服務員、育嬰員、保育員等職業(工種)培訓,繼續做好長江退捕漁民職業技能培訓,做到“應培盡培、能培盡培”。建立集就業信息發布、勞務對接、工資權益保護、失業登記等為一體的農民工就業供需服務平臺,優化提升就業服務。2022—2024年,全省每年培訓農民工80萬人以上,到2024年,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、達到70%左右,通過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收入1000元以上。
(六)支持就地就近就業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,支持適合當地就業需求、符合要求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和企業向中心鎮轉移,發展中小微企業聚集區,提高就業承載力。在有條件的地區大力推廣以工代賑,優先吸納當地農民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、高標準農田建設等,以工代賑勞務報酬占中央投資的比例不低于15%。合理增加護林員、保潔員等鄉村公益性崗位。對于返鄉入鄉人員申請創業擔保貸款開展創業的,按規定給予貼息。對返鄉入鄉人員創辦企業并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,按規定給予社會保險補貼。對畢業3年內返鄉入鄉創業的大學生,優先給予最高不超過3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。
四、深化改革,積極增加財產凈收入
(七)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。健全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長效投入機制,財政資金重點向村集體經濟“薄弱村”、“空殼村”傾斜,支持村集體探索利用集體土地、林地、“四荒地”、水面、灘涂等資源,建設農業生產、加工、經營、服務設施和鄉村旅游項目,通過發包或自主經營增加農民收入。對脫貧攻堅期間各級各渠道資金支持的設施農業、養殖、光伏、鄉村旅游項目形成的資產,能夠明確到村組的,移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,所得收益按規定分配給農戶。
(八)充分挖掘資源資產收益。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,科學引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,完善土地流轉形式,合理制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,建立價格調整機制,保障農民權益。鼓勵農戶自愿以實物、承包地經營權、林權等入股到農民合作社或龍頭企業,共同發展,增加收入。
(九)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。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照“同權同價、流轉順暢、收益共享”的目標,積極探索通過出讓、租賃、作價出資(入股)等方式,依法依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。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生態保護紅線,科學規劃布局,滿足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用地需求。建立兼顧國家、集體、個人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機制,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。
五、落實政策,合理提高轉移凈收入
(十)加大財政直接補貼。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“三農”傾斜,逐年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。建設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“一卡通”平臺,實現“一張清單管制度、一個平臺管發放、一個農民一張卡”,確保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安全運行、規范管理、及時足額兌現。鼓勵各地區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,通過以獎代補、貸款貼息、購買服務等方式,優先保障到主體到戶到人的項目資金需求,確保農戶充分受益。
(十一)加大保險信貸補貼。穩步擴大糧食、生豬等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,提高政策性農業保險投保率。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,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險種占比,積極探索綠色、有機農產品保險。有序推廣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業務,大力開展保單、農機具和大棚設施、活體畜禽、圈舍、養殖設施、林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。充分發揮全省農業融資擔保體系作用,簡化擔保流程,政策性農擔業務貸款主體實際負擔的擔保費率不超過0.8%,切實降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成本。
(十二)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。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,縮小城鄉低保差距。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其他專項社會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,對符合條件的農戶實施精準高效的醫療、住房、教育、就業和受災人員救助等專項社會救助,逐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。
六、多措并舉,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
(十三)大力培育農業市場主體。加快構建以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、中型行業先進企業為主體、農民合作社為基礎的發展格局,推動產業發展、促進農民增收。優化營商環境,穩定政策預期,聚焦全產業鏈,加快培育引進一批百億級、十億級銷售收入的龍頭企業。支持中小微農業企業加快發展,培育發展運行管理規范的農民合作社。到2024年,全省農業企業由8萬戶增加到12萬戶以上,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5221戶增加到8000戶左右,其中,國家級龍頭企業由58戶增加到100戶以上,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129個縣(市、區)全覆蓋。
(十四)健全完善農業市場主體和農民收益聯結機制。在市場主體追求經濟效益和帶動農民增收之間找準結合點,企業、農民合作社從市場獲取穩定利潤,農戶盡可能多地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,建立機制防止工商資本“跑馬圈地”、把農民“擠出去”。按照“一年試點、兩年推廣、三年見效”的步驟,選擇花卉、小漿果等高端設施特色產業,率先在昆明市、紅河州、楚雄州、大理州等地區,通過規范土地流轉提高土地增值收益、農戶(村集體)直接入股分紅、設立企業和農戶等多方參與的鄉村振興基金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、鼓勵企業吸納農戶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等方式,實現農民增收、企業發展、地方受益。
(十五)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。扎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,加快種業聯合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,突破一批重點產業“卡脖子”的關鍵技術,選育一批高原特色優良品種。提高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,建設高端溫室大棚,發展無土基質栽培、水肥一體化、噴滴灌等設施,大力推廣中小型高效適用機械裝備。建立省級協調機制,推動科研院所聚焦農業重點產業、特色產業科技需求,開展品種選育、良種良法配套、農機農藝結合、生產實用技術等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。
(十六)全力突破農產品加工業。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、精深加工,到2024年,重點產業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.3:1以上,促進農民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等產業鏈條延伸中獲得更多收益。支持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改善初加工設施裝備條件,就地就近生產標準化、高品質的初加工農產品;加快發展咖啡、核桃、茶葉、中藥材、肉食品等重點產業精深加工、綜合利用加工,推動產業鏈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,實現加工在鄉鎮、基地在村、增收在戶。
(十七)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。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,做好農產品成本調查和價格監測,適時加強政府調控,靈活運用多種手段,努力避免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影響農民收入。適時開展政府豬肉收儲和投放,鼓勵企業增加商業收儲,防止生豬價格大起大落。落實好國家關于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。加強甘蔗、烤煙等農產品價格的行業指導,引導價格合理形成。繼續實行農產品相關運費補貼和減免政策。把握好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時機和節奏,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。
七、保障措施
(十八)壓緊壓實責任。各州(市)、縣(市、區)、鄉(鎮)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,結合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具體方案,細化工作措施,分類精準施策。各級黨委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作為第一責任人,要親自研究推動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工作,加強組織領導,健全工作機制,確保各項措施落實落細。加強統計基礎工作,強化住戶調查工作保障,客觀反映我省農民收入水平。
(十九)加強工作調度。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工作納入省委、省政府“三農”工作季度調度的重要內容,不斷分析問題、不斷查找短板、不斷總結經驗、不斷現場推進,堅持不懈用促進農民增收這條主線來推動“三農”工作。
(二十)強化考核督促。省委農辦、省農業農村廳要加強統籌協調,相關部門密切協同配合,加大督促指導力度,及時協調解決困難問題。建立健全獎懲機制,以州(市)為單位,按季度通報農民收入增速和工作開展情況,對年度綜合排名后4位的州(市)進行約談。